谚语,是人民群众口头上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。歇后语,是由近似谜面、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一性一质的口头用语。广州话中有不少谚语和歇后语,是从“三国”故事所塑造的各个具体人物形象中提炼出来的。例如:
“三个臭皮匠,合成个诸葛亮。”
“未出茅庐,三分已定。”(暗喻,指安排已定。)
“三请诸葛亮。”(礼厚于人,必有所求。)
“事后诸葛亮。”(多指说风凉话,算不得有预见。)
“三顾茅庐———难请。”
“草船借箭———满载而归。”
“诸葛出空城计———不得啫。”(啫,而已。)
“孔明斗周瑜———靠激。”
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,是了不起的英雄。但在人民群众心目中,他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神,所谓“三个臭皮匠,合成个诸葛亮”、“诸葛出空城计———不得已?”,就是证明。在广州方言中,往往借诸葛亮的事迹,来表达自己不愿直接说出的意思。如“未出茅庐,三分已定”、 “三顾茅庐———难请”、“事后诸葛亮”等。对于关羽,广州话中的有关谚语和歇后语,也没有把他“神化”,而是褒贬兼有,或者借关羽之事赋予新意。例如:
“过五关,斩六将。”(以关羽英勇善战,喻克服重重困难。)
“身在曹营心在汉。”(以关羽忠良、不背故国为喻。)
“大意失荆州。”
“关公都有对头人。”
“关公细佬(弟弟)———亦得。”(翼德,张飞的别字。此属谐音类歇后语。)
“关公斗李逵———大刀阔斧。”
“关公面前耍大刀———不自量力、献丑。”
“关帝老爷茶———淡淡的。”(奉神的茶,家家都淡。)
“关帝厅人马。”(形容破庙栖身的乞丐、流一氓。)
广州话的谚语、歇后语中,对张飞既有赞许,如:
“张飞绣花———粗中有细”,也有对他的形象善意的笑谑,如:
“张飞打李逵———黑斗黑”。对于刘备,则对他某些口是心非的虚伪行径持否定或揶揄态度,如:
“刘备借荆州———有借无回”、 “刘备招亲———弄假成真”。对于曹一操一,却不是一味否定,既有指责他多疑的,如“属曹一操一的———疑心太重”;也有肯定他的,如“曹一操一也有知心友”;还有既不褒又不贬的,如“一讲曹一操一,曹一操一就到”(指说到谁,谁就正好来了)。
“三国”故事中的其他一些人和事,广州话中也有些谚语和歇后语。如“三国尽归司马懿”指独捞,一统江山;“蜀中无大将,廖化作先锋”,意谓不得已而求其次;“万事俱备,只欠东风”,以东风喻必要条件;“黄忠七十逞英雄”,则对黄忠人老心不老给予赞赏。
谚语、歇后语是人们口语中的一精一粹部分,是人们的社会实践经验的概括。广州话中的谚语、歇后语,是广州人民智慧的结晶。广州人民从“三国”故事中提炼出来的谚语和歇后语,一方面既反映了广州人民的智慧,另一方面也说明了“三国”故事的影响广泛和深入人心。其中有些谚语和歇后语,已经超出“三国”故事的内涵,引申出新的含义,成为广州人民的日常生活用语。